财税资讯

 
  • [企业管理]  德勤: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六大趋势  (2020-03-02)

          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 德勤对 100 名来自国内领先内外资医药企业的管理层展开了一项行业调查(调查结果于2月25日发布)。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已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疫情,但另一方面,本次疫情的蔓延也暴露了中国医疗体系中亟待改进之处。新冠疫情将加速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进一步强调社区医疗中心的重要作用。 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领导合伙人简思华表示:“受此次新冠疫情影响,企业将加快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市场布局。除了采取特定应对措施以外,医疗体系还将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与监测力度,包括使用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和工具。” 本次疫情将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包括加大疾病预防基础设施投资,加速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重新审视医药企业管线产品布局策略,以及采用先进医疗技术解决方案等。德勤在报告中做出六项预测,并为行业参与者阐明背后的深层含义。 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管理咨询领导合伙人俞超表示:“从长远看,新冠疫情的爆发将加速中国医疗体系转型。我相信,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度回首,会发现众多医疗行业颠覆者都在此次疫情中应运而生。行业生态内的参与者须未雨绸缪,把握先机。”

  • [企业管理]  德勤: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六大趋势  (2020-03-02)

          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 德勤对 100 名来自国内领先内外资医药企业的管理层展开了一项行业调查(调查结果于2月25日发布)。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已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疫情,但另一方面,本次疫情的蔓延也暴露了中国医疗体系中亟待改进之处。新冠疫情将加速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进一步强调社区医疗中心的重要作用。 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领导合伙人简思华表示:“受此次新冠疫情影响,企业将加快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市场布局。除了采取特定应对措施以外,医疗体系还将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与监测力度,包括使用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和工具。” 本次疫情将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包括加大疾病预防基础设施投资,加速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重新审视医药企业管线产品布局策略,以及采用先进医疗技术解决方案等。德勤在报告中做出六项预测,并为行业参与者阐明背后的深层含义。 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管理咨询领导合伙人俞超表示:“从长远看,新冠疫情的爆发将加速中国医疗体系转型。我相信,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度回首,会发现众多医疗行业颠覆者都在此次疫情中应运而生。行业生态内的参与者须未雨绸缪,把握先机。”

  • [企业管理]  普华永道:中国医院投资回归理性 资本向优质标的集中  (2020-03-02)

          北京,2020年2月27日——普华永道今日发布主题为“聚焦、跨界、整合,医疗健康服务产业蓝海依旧”的《2013年至2019年中国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展望》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医院并购进入调整期,投资热点由医院向其他板块转移。行业整合逐渐成为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并购交易的主线。符合投资者生态构建、战略布局的标的将受到青睐。 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9年,中国医疗健康服务场累计完成924起境内外并购交易,已披露交易金额累计超过人民币1,900亿元,其中2019年发生160起,约为604亿元。在经历了2016年的整体爆发式增长和2017年及2018年的低谷后,2019年总交易规模达历年之最。体检、养护、互联网+医疗等非医院类健康服务机构并购日趋活跃,交易额对医院实现反超。 2013年至2019年,境内医院并购交易规模在波动中扩张,2019年,交易规模达到创纪录的214亿元人民币。依托丰富立体的医疗资源、医改先发优势及庞大的市场需求,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江浙沪地区、广东省及四川省。此外,黑龙江、湖南、安徽 、山东、湖北等省份也蕴含丰富的交易机会。海外并购方面,2013年至2019年,累计海外并购交易数量51笔。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则是2019年主要并购活动发生地。 纵览近十年趋势,社会资本投资境内医院呈现出准备期(2010年至2014年)、高峰期(2015年至2016年)及调整期(2017年至2019年)三大阶段。 传统医院并购活动于2016年达到顶峰,2017-2018年交易金额及数量较高峰期均有所下降。 2019年境内医院并购交易整体热度退减。交易金额虽显著上升,但交易数量相较2018年下降显著,呈现资金向优质标的集中的态势。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并购交易服务国内市场及医疗行业并购服务主管合伙人钱立强表示:“2013年至2019年,眼科专科医院累计并购交易金额为各专科最高。妇科、口腔等市场投资趋势持续降温,眼科、肿瘤、脑科等技术壁垒高的专科受到青睐。专科医院投资呈现出从风险小、回报快的专科向高技术、高人才壁垒的专科转移的趋势。” 从医院类型看,综合医院成为2019年投资热点,投资金额达138亿元人民币,但投资数量仅为2018年的一半。专科医院交易逐渐降温,投资金额约67亿元,平均投资规模较2018年下降约21%。医疗管理集团在2019年投资金额下降至

  • [企业管理]  普华永道:中国医院投资回归理性 资本向优质标的集中  (2020-03-02)

          北京,2020年2月27日——普华永道今日发布主题为“聚焦、跨界、整合,医疗健康服务产业蓝海依旧”的《2013年至2019年中国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展望》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医院并购进入调整期,投资热点由医院向其他板块转移。行业整合逐渐成为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并购交易的主线。符合投资者生态构建、战略布局的标的将受到青睐。 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9年,中国医疗健康服务场累计完成924起境内外并购交易,已披露交易金额累计超过人民币1,900亿元,其中2019年发生160起,约为604亿元。在经历了2016年的整体爆发式增长和2017年及2018年的低谷后,2019年总交易规模达历年之最。体检、养护、互联网+医疗等非医院类健康服务机构并购日趋活跃,交易额对医院实现反超。 2013年至2019年,境内医院并购交易规模在波动中扩张,2019年,交易规模达到创纪录的214亿元人民币。依托丰富立体的医疗资源、医改先发优势及庞大的市场需求,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江浙沪地区、广东省及四川省。此外,黑龙江、湖南、安徽 、山东、湖北等省份也蕴含丰富的交易机会。海外并购方面,2013年至2019年,累计海外并购交易数量51笔。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则是2019年主要并购活动发生地。 纵览近十年趋势,社会资本投资境内医院呈现出准备期(2010年至2014年)、高峰期(2015年至2016年)及调整期(2017年至2019年)三大阶段。 传统医院并购活动于2016年达到顶峰,2017-2018年交易金额及数量较高峰期均有所下降。 2019年境内医院并购交易整体热度退减。交易金额虽显著上升,但交易数量相较2018年下降显著,呈现资金向优质标的集中的态势。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并购交易服务国内市场及医疗行业并购服务主管合伙人钱立强表示:“2013年至2019年,眼科专科医院累计并购交易金额为各专科最高。妇科、口腔等市场投资趋势持续降温,眼科、肿瘤、脑科等技术壁垒高的专科受到青睐。专科医院投资呈现出从风险小、回报快的专科向高技术、高人才壁垒的专科转移的趋势。” 从医院类型看,综合医院成为2019年投资热点,投资金额达138亿元人民币,但投资数量仅为2018年的一半。专科医院交易逐渐降温,投资金额约67亿元,平均投资规模较2018年下降约21%。医疗管理集团在2019年投资金额下降至

  • [企业管理]  普华永道:疫情下的食品行业问题与对策  (2020-02-28)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秩序,各行各业都面临不同的挑战,随着疫情的防控进入新的阶段,企业如何自救?行业如何互救?成为许多企业家关注的问题。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餐饮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普华永道中国估计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该部分收入或减少50%至70%。餐饮板块受疫情影响尤其突出:中国烹饪协会调研表示2020年春节期间94%的餐饮企业收入相比去年跌了70%以上,疫情期间93%的餐饮企业关闭门店,其中有73%的企业关闭旗下所有门店。疫情防控措施也让物流、人员流动和用工受阻。所有食品行业企业都在面临巨大的挑战。 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精准调度和各方企业的努力下,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在假期后已恢复正常运营。农民、货运司机、超市员工和外卖骑手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人志愿为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食品和运输服务,满足人们一日三餐的刚需。 随着大多数消费者都尽量避开餐厅和其他公共场所,家中烹饪成为常态。超市和生鲜商店提供的食物甚至比平时更多。外卖食品杂货购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电商平台二月份前两周新鲜蔬果、熟食、零食、坚果及各类酒饮类目的日均交易量相比去年同期也显著增长。 本文基于行业最佳实践,就疫情影响下的食品行业所面临的冲击和困难,提出几点克服疫情挑战的举措,并分享应对疫情影响的相关案例。 下载

  • [企业管理]  毕马威发布半年度《金融科技脉搏》报告  (2020-02-28)

          2020年2月27日,香港–毕马威发布半年度《金融科技脉搏》报告,阐述2019年下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趋势。报告指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于2019下半年来自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及并购交易的投资总额为9.62亿美元,全年的投资总额为44.79亿美元。 经过2018的巨大升幅后,去年的中国金融科技投资稍作喘息,但中国的金融科技市场仍然十分活跃,且中国企业亦继续位处亚太地区最大金融科技交易之列。中国的科技巨头继续专注拓展海外市场,积极于大中华区以外进行投资。以蚂蚁金服为例,该公司于2019年底于新加坡提交了虚拟银行牌照之申请,而腾讯则于过去一年在不同地区的金融科技公司作出重大投资,包括入股阿根廷的移动支付应用平台Ualá。 中国投资者也开始将注意力转至金融科技一些前景大有可为的新兴领域。其中包括深受风险投资者青睐的金融监管科技,其吸引力在于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评估风险及识别欺诈的能力。中国投资者对于更广泛地使用科技改善银行和金融机构营运之金融科技公司感兴趣,例如利用科技提高营运效率、产生和分析数据以及支援财富管理等。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9年第三季度公布一项支持当地金融科技业发展的三年规划,随后多项落实措施亦快速出台,例如,监管机构快速推出了中国版监管沙箱,并已于北京进行测试。这项规划预期将有助促进金融科技的未来投资,尤其风险管理、网络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和身份验证等关键领域。 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王大鹏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主管机构正致力借助金融科技发展三年规划推动金融科技进入2.0阶段。我们预期业界法规及指引将加强,同时基础设施亦将提升以支持金融科技发展。例如,沙盒机制现正在设计当中,并即将推出试行以验证各种金融科技概念,并在将它们推出市场前确保其符合相关法例要求,及能取得预期成果。」 香港金融科技市场在2019年第四季度表现出一定的回升,尤其阿里巴巴于季内在港交所二次上市,筹集了112亿美元, 成为全球年度最大的上市项目。 2019年早些时候,香港发出首批共八个虚拟银行牌照。众安是率先试业的虚拟银行,预计其他虚拟银行也陆续会于2020年投入服务。随着虚拟银行继续推出不同的虚拟银行产品及服务,预计香港相关领域的投资将会增加,例如「认识你的客户」(KYC)、监管科技、数码化登记及通讯、虚拟银行基础设施等。虚拟银行牌照的推出推动了传统银行改善数字

  • [企业管理]  疫情倒逼冷链物流加快补齐短板  (2020-02-27)

          一边是生鲜产品需求激增,一边是农民“卖难”——农产品滞销,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因运输“断链”导致的部分农产品供需失衡问题凸显出来。为打通农产品进城“大通路”,助力 “菜篮子”稳产保供,近段时间,中央部委频频部署,不少电商和物流企业也在加码发力。值得一提的是,抗“疫”也将倒逼生鲜产业链大变革,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 打通助农绿色通道助力“菜篮子”稳产保供 2月21日,本来集团联合顺丰,在广州、武汉、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成都、长沙、佛山、深圳等10城联动上线“新鲜战疫”,线上下单,万名快递小哥配送到家,居家防疫的同时买菜助农。 这并不是个例。2月15日晚上6点,海口市琼山区椰海大道椰海综合市场,郑玉伯和工人们一起在仓库打包装箱,陆续把采摘的50000斤芒果通过阿里菜鸟助农绿色通道运出海南岛,原本受疫情影响滞销的产品终于顺利上市。 据了解,阿里巴巴为全国核心产区滞销农产品打造紧急供应链。助农绿色通道为农产品推出专线直达,可以从原产地直接用货车送到目的地城市,首批可送到全国50个大中城市。 疫情发生以来,特别是复工复产以来,蔬果等重要民生商品需求增加,但与此同时,受交通等因素限制,不少地方农产品出现滞销。解决“菜篮子”供需失衡问题更趋紧迫。对此,中央部委已经召开多次会议频频部署。 同心抗“疫”保民生,近段时间,多家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均在打造助农绿色通道,打通农产品进城“大通路”,助力更好实现“菜篮子”稳产保供。 “通过恢复线下直采、联合菜鸟疏通物流,并和天猫、盒马、聚划算、淘宝直播等平台联动销售,我们打通了生产、物流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更多的农产区正在复苏中。”阿里巴巴数字农业总监树羊介绍。 生鲜电商迎大爆发冷链物流能力成大考 受益于疫情催生的消费习惯变化,生鲜电商迎来了大爆发。贝恩咨询报告指出,小区封闭式管理促进了线上消费,尤其是生鲜品类线上消费,部分生鲜电商较往年实现了3倍的增长。 业内认为,随着技术的更迭和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的习惯养成,叠加此次疫情影响,生鲜电商渗透率有望加速上行。假设电商渗透率提升至20%,则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有望向万亿进发。此外,线上生鲜消费的增长也将反推整个物流业加大对冷链运输、仓储等方面的投入,冷链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无论是生鲜电商的发展还是冷链物流配套,当前都存在一定梗阻。 从生鲜电商看,疫情期间,生鲜食品线上化

  • [企业管理]  麦肯锡:中国先进制造“灯塔工厂”领跑世界,着眼长远、加速转型仍是重中之重  (2020-02-27)

          中国不仅是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端到端“灯塔工厂”数量最多的国家,再次印证了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强大实力。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作为中国经济“基石”的制造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我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深厚实力充满信心,相信它能度过逆境,继续驱动中国经济向好。为此,制造业企业当前亟须采取战略性举措有序复工复产,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阵痛。随后着眼长远,将加速数字化转型作为重中之重,从而进一步增强供应链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建议广大中国制造业企业借鉴和整合“灯塔工厂”的成功经验。 “灯塔工厂”新特点:打通端到端价值链,获取更大规模效益 截至目前,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灯塔工厂”网络已拥有44位成员,其中12家位于中国。在应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上,它们跨越了“试点”困境,在运营和业绩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 (图1),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白皮书指出,所有“灯塔工厂”都已在工厂层面成功转型。但值得注意的是,14 家异军突起,打通了端到端价值链,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创新旅程拓展到实体工厂范畴之外。它们因此也被称为端到端“灯塔工厂”。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整个端到端的价值链中,全球“灯塔工厂”网络的最佳数字化用例已达92 个(图2、图3),囊括了数字化制造、供应网络对接、端到端产品开发、端到端规划、端到端交付、客户对接、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成熟,数字化技术的用例库内容也会更加丰富。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亚洲运营咨询业务及中国区转型业务负责人艾家瑞(Karel Eloot)指出:“这些端到端‘灯塔工厂’证明,数字技术的应用若能突破实体工厂的范畴进而在整个价值链发力,那么企业的敏捷度和产品上市速度将得到极大提升,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机会也会更多。同时,它们创建的全新运营系统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添加更多数字化用例,与通过持续注资来获得传统运营系统增量改进的企业相比,这些端到端‘灯塔工厂’拥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中国制造企业的端到端数字化转型意愿更加强烈 迄今为止,12家位于中国的“灯塔工厂”(图4)中,有7家打通了端到端全价值链,占全球端到端“灯塔工厂”的一半。它们与价值链上的不同利益相关方展开合作,重塑客户体验。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它们能够按需批量生产定制产品,并与供应商实时共享数据,快速应对需求波动。此外,借助数据共享和预

  • [企业管理]  德勤:增强韧性走出低谷,疫情下汽车行业供应链的规划与应对  (2020-02-27)

          前言 历经了两年的低迷和深度调整后,中国汽车产业原本期待在2020年能筑底企稳,有所回升。却不曾想,被黑天鹅般突然来袭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整体节奏。目前汽车行业的“断供”危机已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对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影响也已开始显现。但整个汽车产业链条纵深复杂,涉及上下游企业众多,同时考虑到中国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参与度之深,相信此次疫情对整个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全面影响,将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逐步显现出来。疫情对汽车供应链的影响到底有哪些?作为产业链核心的汽车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厂商在当下如何应对这些风险?面向越来越多变复杂的未来,本次疫情对于企业供应链体系的升级和长期发展又有哪些启示?德勤本期【汽车行业抗疫特辑】将从供应链视角展开,针对本次疫情下短期供应链应对建议和长期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启示方面分享一些初步思考,期望帮助行业同仁共渡难关,并携手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1. 疫情对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影响: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销售节奏均被打乱,疫情的蝴蝶效应会逐步显现,波及全球供应链 销售短期停摆,市场需求节奏受到较大干扰 从本次疫情影响范围和各级政府在人口流动、企业复工等方面的政策力度来看,基本可以判断本次疫情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强于03年非典,今年一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下降21.5%(乘联会数据),目前可以确定一季度销量将受到很大影响,虽然预计得到控制后,一部分被延滞的需求释放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汽车销量反弹的机会,但考虑到整个市场目前的整体基盘规模和发展阶段(增购换购成为车市主要的增长驱动,进入低负增长时代),我们预计今年车市将大概率持续下降趋势。而对于供应链的更大影响对于整个需求节奏的影响,短期销售停摆和之后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以及疫情下一部分经销商受到冲击所带来在微观层面订车、提车和销售节奏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整车企业的整体供应链、生产、销售计划和库存管理都将带来多重挑战。 整车生产面临“复工难”,产能恢复需要时间 此次疫情各地政府均对复工时间和复工申请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目前尽管多数省市允许企业在2月10日复工,但受到各地人员流动政策和相关隔离要求限制,各地均出现工人返厂延迟,目前大部分整车厂均将复工时间推迟到了2月15日或以后,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截至2月12日,全国183个整车生产基地中仅59个基地开始复工复产,占32.2%。同时,升级的安全防

  • [企业管理]  新冠疫情让奢侈品行业抹去430亿美元销售额  (2020-02-27)

          根据投资管理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的一份最新报告,新冠病毒疫情可能会让奢侈品行业损失高达430亿美元的销售额。 伯恩斯坦与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合作,从精选奢侈品牌中调查了28名行业高管,以了解他们预计病毒会产生的影响,但伯恩斯坦拒绝透露此次受访高管的具体名字。 这些高管预计,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播,2020年奢侈品销售将受到300亿至400亿欧元(约合320亿至430亿美元)的打击。此外,43%的受访高管表示,他们预计未来三到六个月的行业销售额将受到影响,然后才会趋于平稳。 2020年对许多奢侈品牌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奢侈品市场特别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爆发的影响,因为该病毒目前正影响其最重要客户群的消费习惯:中国消费者。 根据伯恩斯坦最近的数据,2019年中国消费者预计占全球奢侈品市场总支出的35%左右,约占全球奢侈品销售增长的90%。但目前中国和其他国家实施的旅行禁令意味着,这些购物者中的一些人暂时没有办法在其他地方购买奢侈品。根据伯恩斯坦的说法,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许多中国消费者都在国外购买奢侈品。 奢侈品专家、LVMH北美前董事长宝琳·布朗(Pauline Brown)在最近接受雅虎财经采访时表示,她预计2020年对许多奢侈品牌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她说:“奢侈品的问题在于,如果你不在某个季度购买它,你也不会突然在下个季度弥补回这部分销售或者出现需求过剩……你就是拿不回(这部分)销售额了。” 当下,新冠病毒爆发的经济影响经常被拿来与2003年的SARS疫情相提并论。后者在当时也打击了奢侈品销售,但各品牌很快就从这一事件中恢复了过来。 投资顾问公司William O ’Neil &; Co驻伦敦执行董事特里斯坦·达博维尔(Tristan Daboville)认为,新冠病毒疫情对奢侈品行业的冲击可能会比非典时期更加严重,理由是当今奢侈品行业更容易受到中国市场的影响。 伯恩斯坦的报告也突显了这两种流行病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该公司的一群分析师写道:2003年,中国消费者仅占全球奢侈品市场需求的2%至3%。但如今,中国消费者的贡献比例已经是这个数字的10倍,这意味着奢侈品牌这一次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根据伯恩斯坦的研究,Swatch和历峰集团(Richemont,卡地亚和Chloé等品牌的所有者)对中国客户群的敞口最